A股策略专题:大金融回归

核心观点
回顾:2022年1月3日,“轮到大金融”启动,整个市场一枝独秀推荐“大金融”。一季度,房地产和银行位列涨幅榜前三。4月24日“关键决策周”强调珍惜当前底部区域的“便宜时间”,上证综指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实现了近400点的反弹。
全球来看,中国经济上行,海外经济下行,中国比较优势凸显。人民币对欧元、人民币对日元重回2015年“8.11”汇改以来的新高,人民币资产显示出强大的吸引力。短期通胀扰动有所担忧,但在经济启动前,整体流动性环境对股市较为有利,难以大幅萎缩。而且基本面和企业利润的上升趋势也是比较确定的。综合来看,我们看好市场,短期波动是加仓的好机会。方向上,目前的仓位配置“大金融”,是继1月3日“轮到大金融”之后的又一个绝佳时间点。
与此同时,受益于外资回流和经济复苏的大消费核心资产继续看好。继续我们自4月下旬《接棒:大消费来买》以来的推荐。
过去三年的7月份,市场一直都是类似的,但是宽松预期的逆转并不构成大的风险。1)一季度前后,市场往往遭遇外部冲击或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两会、人大逐渐释放稳增长、宽松的线索。所以在5-7月的宽松预期下,成长股将迎来一年中最好的时机,比如19、20年的半导体医药,21、22年的新能源。2)从年中的陆家嘴论坛到7月底的政治局会议,监管层经常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对外发声和沟通,微调火热的宽松预期。叠加市场短期成交过于集中,领涨轨道过热,所以过去三年市场经常在7月左右“休整”调整结构。3)今年陆家嘴论坛因疫情原因没有举办,延续了过去三年的思路。近期央行连续推出30亿元“地量”逆回购,微调市场宽松预期,尤其是为6月初连续涨停下券商宽松预期降温。
市场没有大的风险:微观流动性的宽松仍在继续,基金发行回暖。自6月份以来,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发行逐渐回升。6月份共发行新股263亿股,同比仍较低,但环比有所改善。自7月份以来,仅在一周内就发行了125亿份新书,比整个5月份还多。展望下半年,随着基金发行的日益火爆和北上资金的持续流入,市场资金供给有望触底。新增主动偏股型基金中,成长类约占20%。预计新的主动偏股型基金将在未来两个月为成长板块带来数百亿的增量资金。
注意巨大的变化:双升、人民币和中美资产正在取代欧日。6月外资涌入a股730亿元,为陆股通开通以来第三大单月净流入。突破现象需要关注全球资本流动背后的两大趋势:1)中美双升,全球G2新格局,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正在取代欧日货币和资产的全球地位。二战后,新兴货币相对于传统主流货币的大幅升值,往往是国际储备货币与主流资产的竞争性替代。2)“中国上行,海外下行”的格局越来越清晰,中期重视a股的独立性。
建议:为中国复苏多做,“大金融+大消费”。参考过去三年“宽松预期”的市场经验,7月份流动性因素的驱动力略有缓解,而复苏因素逐渐成为市场最确定的驱动力和方向之一。“大金融+大消费”仍然是当前市场的首选。具体来说,1)短期预期逆转不构成大风险,宽信贷仍是复苏过程中的主旋律。大金融的银行可以逢低配置,等待宽松预期再次达成一致,形成上涨趋势。预计降息会发生或实质性落地,会及时追加券商配置。
2)中国向上,海外向下的格局更加清晰。外资大幅加仓,受益于收回的消费核心资产,逐步配置白酒、免税、酒店、消费医疗、医美化妆品、家用电器、食品等细分核心资产。
本周中档景气关注:汽车、必需消费、大金融(证券、保险)、地产(装修建材)、光伏链(硅材料、硅片)。
风险:俄乌冲突升级,海外加息超预期,疫情蔓延超预期。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